日期:2025-07-05 14:18:47
● 本报记者 张鹏飞
走进华泰集团现代化的造纸车间,纸机轰鸣,白练飞卷。在高效运转的生产线旁,一面鲜红的“党员先锋岗”标识格外醒目。“党员亮身份、践承诺,在我们这儿不是虚的。”身着工装的老党员刘建玉指着设备参数屏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,“清廉务实是根,根正才能苗壮。”
这家从齐鲁大地成长起来的民企巨头,正以其扎实的清廉党建实践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。
理论筑基
“党建不是飘在天上的云,而是扎在地里的根。”华泰集团党委书记李建华在党委会议室里向记者阐释“党建兴企、强企”的理念。1976年建厂之初即成立党支部,华泰集团的“红色基因”与企业同步生长。
如今,华泰集团党委下辖2个直属党委、4个党总支、51个党支部,700余名党员成为集团发展的中坚力量。
更关键的是,华泰集团将监督体系深度嵌入公司治理结构之中。在集团纪委办公室,记者看到一份清晰的架构图:纪委统筹协调,企管、审计、法务、集团办公室“三部一室”协同发力,形成覆盖生产经营、项目建设的立体监督网。
“我们坚持政务公开、民主决策,定期开展廉政学习,就是要让每一份权力都在规则下运行,守住道德与法律的底线。”华泰集团纪委书记王玉海介绍道。这套严密的组织保障,为企业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生态,无形中提升了市场竞争力。
制度护航
“再小的权力也要关进制度的笼子。”在翻阅厚达数百页的《员工廉洁行为规范》和《重点业务领域风险防控流程》时,华泰集团审计部有关负责人语气坚定。工程建设、原料采购、销售业务……这些易滋生腐败的环节,正是华泰集团制度建设的靶心。
记者在廉洁文化展室见证了制度的“具象化”:展柜内陈列着各级员工主动上交的礼品——从笔记本电脑到普通水杯。
“去年上交的礼金礼品总值又超百万元,”行政人员指着登记簿说,“领导带头,已成自觉。”
这份自觉源于铁规:招投标严拒“走过场”,业务往来严禁“潜规则”,礼品礼金登记上交制度严格执行,领导出差禁用专车、不坐头等舱……“用制度管人,按流程办事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,才能从源头防腐。”王玉海总结。正是这种对制度的敬畏与坚守,让“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”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。
文化铸魂
“看,这就是李书记捐出全部奖金的凭证复印件。”在厂史馆,讲解员指向一份特殊的展品说道。据介绍,李建华将累计500多万元奖金悉数捐给企业和“希望工程”的事迹,已成为华泰集团廉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。其身正,不令而行。李建华出差拒坐头等舱、不搞生活特殊化的作风,带出了风清气正的班子,“十八勇士下江南”的创业故事至今仍在车间中流传。
如何让清廉从要求变为自觉?华泰集团党委的答案是融入日常:设立“廉洁拒贿奖”,年度表彰大会聚光灯对准廉洁典型;《廉洁拒贿管理制度》将软约束固化为硬标准。
“李书记和受表彰的同事就像一面镜子,”一位青年技术员坦言,“在这里,廉洁不是口号,是实实在在的荣誉和底气。”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,渗透于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,锻铸出企业“诚信廉洁、守法经营”的精神内核和强大凝聚力。
从理论指引到制度保障,再到文化浸润,华泰集团以党建为轴,将清廉建设深嵌企业肌理,为传统制造业注入了鲜明的时代品格。面对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配资策略平台,华泰集团以廉赋能、固本强基的实践,为民营企业党建如何转化为核心竞争力,写下了富有启示的注脚。在新征程中,华泰集团正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,以更清正的作风,稳步开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崭新局面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