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期:2025-10-10 16:19:56
□ 本报评论员张守营
大家都在说“内卷”。但“内卷”到底是什么?
经济学家周其仁在最近一次演讲中说透了:问题出在“市场能力”和“生产能力”严重失衡。我们会造,却不太会卖。我们的工厂规模世界第一,却不太能找到“好客户”,卖不上好价钱。
华为任正非有句话点醒了很多人:企业的成本,最终都是客户付的。不围着客户转,就只能陷入价格战的泥潭。
但问题更深一层:如果只是不会卖,为什么当年技术平平的阿斯麦,能拿下IBM这样的大客户?为什么我们有些技术不错的企业,依然很“卷”?
关键就在“定价权”。阿斯麦敢“设备免费试用”,重新定义了游戏规则。而我们很多企业,困在“代工思维”里,把定价权拱手让人。
企业怎么破局?周其仁开了三剂药方,但路不好走。
瞄准好客户,但缺钱怎么办?
都知道要找好客户,像阿斯麦绑定IBM。但人家“免费试用”的背后,是强大的资金支持。我们很多中小厂,产品不错,却“不敢报高价”,怕丢了客户。
怎么办?可以一步步来。先找那些愿意为特色付点钱的国内新品牌,积累经验和信心,再冲向国际大客户。
布局全球,但风险怎么办?
像美的去越南,申洲国际海外设厂,提升了抗风险能力。但地缘政治等“黑天鹅”事件,仍可能断掉供应链。
怎么办?不能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。市场要多元,比如同时开拓东南亚和欧美市场。技术也要有“备胎”,自研核心部件,降低被“卡脖子”的风险。
精益管理,省下的钱去哪了?
学丰田模式,减少了浪费。可省下来的成本,往往在价格战里又贴了回去。这就像个无底洞。
问题来了:如果企业辛苦提升的效率,最终被“内卷”吞噬了,那谁该来改变这个分配规则?答案是:需要政策和行业一起出手。
破解“内卷”,不能只靠企业单打独斗。政策必须协同,改变激励方式:
考核别只看GDP。要多看“含金量”,比如高端产品占比、专利能不能卖出溢价。
保护知识产权要动真格。侵权成本必须大大提高,让创新者真正受益。
税收要奖励“优等生”。对那些服务“好客户”多的企业减税,而不是让搞低价倾销的占便宜。
帮企业牵线搭桥。政府可以搭建平台,降低中小企业对接“好客户”的成本,像德国的研究所做的那样。
最难的,是心态转变。
周其仁一语中的:“好客户看不起我们,是因为我们自己看不起自己。”我们很多企业,能造出世界级的产品,却习惯性地按“成本”定价,而不是按“价值”定价。
企业要讲好故事。比如方太,就把航天科技(000901)用到了厨电里,提升了品牌价值。
采购要给信心。像中国高铁采购三一重工(600031)的盾构机,就是对国产高端设备的信任票。
社会要改变观念。设立“中国精造”大奖,让大家重新认识什么是现代好企业。
总之,破解“内卷”,需要三股劲拧成一股绳:企业是“冲锋队”——细节求精益,眼光放长远,高处争独到;政策是“助推器”——保护好创新,税收引好路,考核看质量;社会是“压舱石”——拒绝唯低价论,培育国货自信,重新定义“好产品”。
当我们的企业有了阿斯麦那样的野心主力配资炒股,当我们的政策开始奖励“独特性”而不是“大块头”,“反内卷”就会成为迈向更高水平的跳板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